专访首部AI短剧《白狐》操盘者蔺志强:拥抱变化,押注未来

原标题:专访首部AI短剧《白狐》操盘者蔺志强:拥抱变化,押注未来

2024年3月21日刊 | 总第2344期

从诞生之日起,影视行业就是一个极度依赖技术的行业。

从胶片摄影到动捕CG,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给行业带来新变化,Sora的出现更是让人惊呼,未来影视从业者可能会大量失业。当AI时代的脚步越走越快,传统的影视行业该何去何从?

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,可总有人正在探索。在Sora被推出的前几天,一部名为《白狐》的短剧跟观众见面了,这部作品号称“全流程AI生产”,其生产模式完全迥异于当下。

尽管有许多不足,但不可否认,《白狐》在AI剧集的探索上向前迈出了一步。而它背后的操盘者蔺志强更是令人好奇,出身广电行业的他,有着长达20年的影视人生涯,既有在电视台度过的时光,也有在阿里这样大厂的履历,面对汹涌而来的AI浪潮,他选择辞职创业,带着触飞瑞拓这样一家新公司逐浪而行。

创业不到两年,蔺志强就捧出了《白狐》这样一部作品。在和小鲜的交流中,他极为坦诚,对作品本身的缺点毫不回避,对AIGC的发展也有诸多思考,身为一名从业者,他坚定地相信AI时代必将到来,影视行业应该积极拥抱这些新变化。

一番长谈,既有经验教训,也有冷静思考,更有对未来的大胆预测。

触飞瑞拓创始人蔺志强

1

四人团队打造《白狐》

摸着石头过河搞创作

说起《白狐》这个项目的缘起,蔺志强打开了话匣子。

作为一直关注AI发展的从业者,他觉得科幻、玄幻非常适合用AIGC来呈现,但是科幻的整体筹备周期比较漫长,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,他带着团队选择做玄幻题材的作品。

白狐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团队反复讨论,最后选定了白狐作为作品的主角。

作为一部“全流程AI生产”的作品,《白狐》的团队只有四个人,剧本用 ChatGPT 撰写,根据剧本再进一步用AI工具生成画面,属于典型的AIGC内容。

三集内容耗时两周制作完成,每分钟成本仅近一万元。同体量的作品如果不用AI制作,时间需要三个月起步,人手也要增多,成本更是远远高于AI。应该说,《白狐》展现了AIGC在效率和成本上的巨大优势。

优势虽大,困难也不小。

蔺志强回忆起创作过程,总结起来难点有三:人物的一致性,场景的一致性,以及人物的交互性。这需要反复调试和打磨,而且没有先例可循,想借鉴都找不到地方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,遗憾在所难免。

对于《白狐》的不足,蔺志强的话非常直接,“有突破但是没有达到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地步, PPT 感很强”。

技术问题是一方面,筹备时间仓促是另一方面。

《白狐》原定有 20 集,只做了三集就上线了。由于Sora的出现,原本的技术已经落后。蔺志强计划未来还要用新技术去打磨这个故事,作为一个IP继续完善下去。

蔺志强还透露,在他的下一部作品里,虽然没用Sora,但在场景流畅感等方面也已经取得了突破。

从自我定位来看,蔺志强把《白狐》看成一部实验性的作品,通过这部作品来学习进步。他并不担心暴露不足,反而觉得有了这些不足,后面的作品可以少走弯路,问题都是在实践中解决的。基于这样的考虑,作品成片之后并没有进行推广,只是简单上传到了抖音等平台。

《白狐》有很多遗憾,像剧中角色无法开口说话,只能借助旁白来推动故事发展,“有些像PPT”等缺点。可正是在创作中,蔺志强深刻感受到了AIGC的魅力和潜力。

随着技术的发展,创意和审美越来越重要。在未来的行业里,创意和审美是决定性的因素。技术越迭代,审美和创意的重要性越突出,这也是影视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

在制作中,蔺志强深切感到文娱行业缺乏一款好用的AIGC工具。市场有需求,但是硬件、模型都跟不上,行业空白还有很多空白待填补。

另外在趣味性方面,AIGC能让人感觉到人机共创的快乐。

作为入行20年的行业老兵,蔺志强一直关注影视工业化。虚拟拍摄、云端制作等各种前沿技术,他都是最早尝试的先行者,而AIGC给他的冲击是最大的。特别是想象力在执行中不打折扣,这能带来极大的创作乐趣。

“总而言之,制作《白狐》是一个颠覆思维模式的过程。”蔺志强如是说。

2

超级创作者有望出现

商业化问题必须直面

直观来说,AIGC确实降低了制作门槛,但更重要的是内容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,这是蔺志强摸着石头过河得到的最大心得。

过去影视行业都是线性工作流程,从编剧的剧本到导演的制作,到后期特效,再到播出,全流程需要几百人的大团队来完成。

现在有了AIGC,只需要几个人的小团队,通过大量的人机共创方式,就可以生产出有一定品质的内容,摆脱了对大公司、大资金、大团队的依赖。

在颠覆生产流程的同时,影视内容的生产边界也被大大拓宽。

基于以往的经验,不管是剧集、综艺还是电影,它们的创意是受制于技术条件,往往只能通过后期特效来弥补或者去实现。现在因为AIGC的发展,创意边界被无限打开。

很多过去不能实现的创意,因为 AIGC 都可以得到呈现,当然现在还存在不足,但趋势很明显。

除此之外,生态关系也将发生巨变。

以往的影视产品依赖于平台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,导演中心制、制片人中心制、平台中心制……随着AIGC的普及,这样的生态关系会发生变化。很多优秀的创作者会涌现出来,他们的作品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,成为“超级创作者”。

在未来,一部分影视作品还是会走传统的生产模式。像《繁花》《人世间》这类大制作,AIGC很难实现,它们更像奢侈品。而更多的则是AIGC生产的内容,它们高效、快速、低成本,能给用户带来足够的情绪价值。

这就是“超级创作者”的机会,小团队也可以打造品牌化,带来海量的内容供应。在新技术加持之后,个人创作者的价值会更容易被凸显,商业化也会更轻松。

商业化是AIGC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
在当下的市场上,商务投放越来越不容易,往往预算有限,但客户对效果的要求更高,要吸引眼球,要破圈。合适的商务投放不好找地方,但AIGC作为大众关注的前沿,自带破圈光环。

客户追求的永远是高效率、低成本,无论剧集、电影还是短剧,都是客户需求的载体。和这些内容相比,AIGC的优势特别明显,这也是蔺志强的底气所在。

另外蔺志强还有自身的优势。之前他在阿里时,长期负责优酷商业化的运营,有着深厚的人脉积累和业务关系。

随着《白狐》的推出,商业化的步伐也同步展开。目前团队已经跟客户在做商业化定制的沟通,后续的内容规划也将和商业化充分结合。

3

不断磨合生产流程

拥抱趋势赢得未来

AI 对影视行业的未来影响巨大,这点毋庸置疑,但如何实现这些改变,还要从业者慢慢摸索。

在《白狐》出现之前,国内AIGC生成的内容都是简单的单线作品,而《白狐》做到了复杂化、多线程叙事。尽管质感尚待打磨,可这是从0到1的突破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蔺志强和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边学边干,摸索出了一套适合AIGC的生产流程。

这套流程是可复制的,在制作后续的作品时依然能派上用场。尽管随着Sora这类新工具的出现,流程可能需要调整,但基本规律不会变。

蔺志强打了个比方,AIGC的出现好比火药的诞生,战争形式开始从冷兵器变为热兵器。《白狐》的制作工具算是老式步枪,Sora等新工具算是新式步枪,枪械的原理是共通的,老式步枪练出来的枪法,换用新式步枪只会更精准。

经过技术迭代磨合的流程和方法论,依然有其先进之处。

《白狐》这种全AI的生产流程,对传统影视体系具有颠覆性影响。随着技术的迭代,这种颠覆性会越来越强,选择AI是一种对未来的押注。“改变一定会发生,可能不在今天,但必将到来”,谈到这个趋势,蔺志强信心十足。

可能有人觉得《白狐》问题很多,为什么不等技术更成熟之后再制作。这就不得不提到蔺志强创办触飞瑞拓的初衷了。

创业之初,蔺志强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,那就是AIGC对影视行业的影响是必然的,“趋势摆在这里,迟早要做,晚做不如早做。遇到问题,边推进边解决”。

在谈到未来的规划时,蔺志强表示目前团队已经在推进几个项目,今年重点有四部规划。

第一部是涉及东方服饰之美的作品。

第二部是关于东方神话体系的作品,AIGC适合放飞想象力,拿来制作关于神话的内容自然得心应手。

第三部作品是和文旅相结合,通过 AIGC 来宣传城市的文旅特色。

第四部则是一个科幻项目,有了玄幻的基础,团队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创作。

这些项目总结起来,就是“内容+技术+商业化”,这是蔺志强对AI发展思考之后,依托其深耕行业20年的经验所提出的打法。毕竟很多业务靠单纯的技术公司搞不定,大厂也不一定能做好,触飞瑞拓深耕文娱行业,利用自身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,这样的选择顺理成章。

以往的影视行业,内容端的不懂技术,懂技术不了解内容端的需求,这种错位严重制约行业发展。当行业迈入AI时代,无论是不懂技术还是不懂内容,都要面临淘汰的危险,唯有适者,方能生存。

终有一天,使用AIGC会成为呼吸般自然,它不再是什么高大上的尖端技术,而是生活里的阳光、空气和水,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。

文 | 凌云

注: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-END-

相关影视
网友评论
 正在加载
返回顶部